一、全城禁摩是对法律赤赤裸裸的践踏 我国的宪法规定"法律面前人人平等"。经济条件好的人买汽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,经济条件差的人买摩托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。我国的法律规定"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容侵犯。"摩托车与汽车一样都是个人的私有财产。而城市的道路允许汽车行驶却禁止摩托车通行,在客观上是保护了富人的私有财产而侵犯了穷人的私有财产。城市的道路,允许私家车行驶禁止摩托车通行,于法不容、于情不通。禁摩缺乏法律依据,是人治大于法治的典型。再者,政府想禁就禁止,想放行就放行,召开听政会了吗?百姓同意了吗?说白了是百姓在委托你们管理城市,而不是让你们随心所欲,从跟风禁止燃放鞭炮,到有条件的解禁,从市区办证养狗到也狗泛滥等等,政府出台的每一个规定经过百姓的同意吗?难道这些没有经过百姓同意的案例政府就不感到丢人吗?你们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中的探索,但探索总失败那就是个问题了。 全城禁摩是为了改善交通环境说,两辆摩托车占用的道路资源相当与一辆小汽车,而三辆摩托车占用的道路资源竟相当一辆公共汽车,所以为了合理调整道路资源,有必要禁摩,云云。看了后,当时倒也觉得有理,不过今日想来好像有些疑惑,按此推理计算如下:三辆摩托车占用的道路资源相当于一辆公共汽车,该禁;而一辆小汽车占用的道路资源又相当于两辆摩托车,从而计算得出一辆小汽车占用的道路资源相当于两辆公共汽车,所以小汽车更应该禁!进一步推算,一辆公共汽车占用的道路资源相当于两辆小汽车,将小汽车与公共汽车之间的比带入,计算得出,一辆公共汽车占用的道路资源相当于四辆公共汽车,所以,公共汽车更该禁!你怎么禁止,难道让全城的人跑步上班? 维修工具http://www.xlgzj.com 再者,目前郑州市拥有11万余辆注册的摩托车即将报废,也就是说有11万人是靠摩托车上下班的,如果不让添置新的摩托车,这11万人将有以下选择:购买私家车,人数据了解占到2成,购买电动车人数占到5成,做公交车人数占到3成,照此推算,郑州市将增加2万余辆私家车,5万余辆电动车、3万多人将挤入早已拥挤不堪的公交车。按照目前郑州的交通水平,凭空增加2万余辆私家车,5万余辆电动车城市,另外挤上3万人的公交系统,不还得增加公交车?照此计算城市不是畅通了而是更加拥挤不堪!这与设想是违背的。 最后看个案例,东莞禁摩后,汽车销售陡增40%;广州禁摩后媒体调查,有21%的摩托车用户有购买汽车解决个人交通的意愿。从摩托车到小汽车,到底哪个更"绿色"?现在我们作个比较:一辆125ml的摩托车耗油量仅是一辆1.3L汽车的1/10到1/8,据在郑州市区的调查统计,轿车平均载人仅为1.57人,摩托车为1.4人。摩托车占用的道路仅是轿车的1/4至1/6,综合效率要比轿车高4倍左右。从废气排放角度看,即使小汽车按满载5人计,人均也比摩托车排放多。 如果摩托没有一点用途,郑州警方要摩托巡逻干吗?为什么不用警车?一面嗷嗷要禁摩托,一面开着摩托巡逻,干吗呢这是!凭什么你们执法部门能开摩托,我们就不能?要禁摩托,我们公平一点,一起禁掉完了。这样谁也不说谁。 内容来自修理工之家www.xlgzj.com 二、全城禁摩扩大贫富差距、滋生腐败。 全城禁摩成为政府部门和利益集团联手谋利的手段。"禁摩"政策使中低收入阶层财富向政府部门利益集团和资本利益集团转移,滋生腐败行为。企业与政府部门权利的结合,垄断了公交、出租、停车收费场所等行业,能借"禁摩"行为,敛聚巨额的财富。禁摩,促使买车的人增多,与汽车相关的收入自然增加,彰显政府治理城市的政绩;禁摩,给群众出行造成不便,坐出租和公交车人的增多,增加出租汽车公司、公交和停车行业公司的利润。 三、全城禁摩是漠视民需的政策。 全城禁摩直接影响市民的就业和生活,以摩托出行,就业半径15公里,范围约175平方公里;以单车或低效的公交系统出行,就业半径为8公里,范围约50平方公里,就业机会就大大减少。城市禁止摩托车行驶,无疑是大大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成本。另外,城里的小巷和农村的乡道,交通工具主要是依靠摩托车,如运送化肥、蔬菜等。禁止摩托车运菜,增加了运菜成本,哄抬了菜价,既减少菜农的收入,也影响城市中下阶层的居民生活。 四、全城禁摩是书房里的懒政行为。 为了打击手机短信诈骗犯罪,采取关闭所有银行柜员机的方式;为了城市形象,就禁止农民"当街"卖西瓜;为了防止未成年人进网吧,就以"挽救下一代"的名义关闭所有网吧;为了打击歹徒用摩托车实施抢劫,就全城禁止摩托车行驶。 修理工之家http://www.xlgzj.com 遇到矛盾和问题,不是抱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,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,而是占在管理者角度,考虑如何避免自己的管理责任,采取"一刀切"的方式来应付,不惜采取牺牲民众正常生活秩序和合法权益,作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。政府管理部门懒政管理的包袱甩得轻松,百姓却活得沉重。 五、全城禁摩破坏城市均衡的交通网络。 世界各国的交通政策都是充分发挥各种交通工具的特长,相互补充、合理搭配。国际上许多是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,无论是人口密度大、车辆多的城市,还是车辆少、人口也少的城市,都对摩托车进入城市不加限制。工业发达、人口密度大的日本,台湾地区等地的交通网络很好,摩托车仍旧是一部分人出行、上学、购物必须的交通工具。全城禁摩就破坏了城市里轨道交通、摩托车、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率的混合交通网络。摩托车的轻便经济的作用是其他交通工具所不能取代的。 在同一个城市生存,与开汽车的相比,骑摩托车的本身就是属于城里经济较弱的群体,生活较为艰辛,理应多得到政府的关心才对。如果"以民为本"的政府制订政策处处都以富人为依归,那城里的穷人还有盼头吗?凭什么城里穷人走的道路越走越窄,富人行的马路越走越宽。 摩托车不能实行一禁聊之的懒惰执政方式,那早晚要出问题的,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待摩托问题上加强监管,放摩托一条生路。 摩托车配件http://www.xlgzj.com 以上文字有摘炒9月7日羊城晚报报道部分,希望贵报能够谅解。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