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托车欣赏 摩友园地 摩托车发动机文章资讯
返回首页

优势为何失踪了?--"摩托品牌进军电动车业"解惑之一

时间:2011-01-24 17:07来源:unknown 作者:gongjc147 点击:
2011年01月19日
禁摩令出,摩托车大中城市的市场开始大幅萎缩;油价飞涨,让不景气的摩托车业再度雪上加霜; 电动车 业异军突起,又给摩托车业极大冲击。一面是新兴产业、市场庞大、利润诱人,一面是前途晦暗、
2011年01月19日
禁摩令出,摩托车大中城市的市场开始大幅萎缩;油价飞涨,让不景气的摩托车业再度雪上加霜; 电动车 业异军突起,又给摩托车业极大冲击。一面是新兴产业、市场庞大、利润诱人,一面是前途晦暗、持续低迷、节节败退,不由得摩托车业不思考"未来在哪里?方向在哪里?",于是,开始有摩托车品牌试水 电动车 业。品牌知名度、营销网络、企业实力、经销商实力、市场运作,摩托车品牌优势之显著,自行车品牌固然倾慕不已, 电动车 业亦无人能望其项背。"绝对优势"的摩托车品牌,进军 电动车 业,真得能一路狂飙、高歌猛进吗?
从目前的进入者来看,没有谁,能迅速攻城掠地,折腾出点"真响动",让业界刮目相看。杀入 电动车 业的摩托车品牌,集体患上了"水土不服症",非但不能有所建树,反势成"鸡肋",食弃两难,现实当头一棒,打懵了原本踌躇满志、意气洋洋的摩托车品牌们,也让 电动车 业前辈后生,暗自纳罕:品牌、客户、网络、实力,这些优势,难道失效了?
优势不会平空消失,症结在于:摩托车品牌自身的"优势认知"与 电动车 目标消费者的"品牌认知"存在极大偏差,从摩托车到 电动车 ,"优势嫁接"没做好,导致--有意无意"封口"顾客不共享在自然消费状态下(特指摩托车品牌无积极、有效的引导行为),80%摩托车用户,很难主动转化为 电动车 顾客,而摩托车品牌们,当然希望吸引 电动车 的新顾客,而非将其摩托车用户转化为 电动车 顾客,再加上,"彻底转型,还是浅尝"的不确定,"大力宣扬 电动车 ,会不会贬抑摩托车品牌形象,影响了摩托车销量"的隐忧,当他们推出 电动车 产品时,"理所当然"省略或者忽略了与老顾客的沟通,甚至主动的、单向的传播行为,也极罕见。 修理工之家http://www.xlgzj.com
事实上,老顾客,特别是品牌好感度、忠诚度较高的老顾客,对其熟悉品牌的相关信息最为敏感,利好信息的接受度最高,其口碑传播,是信息传播的"最佳媒体",也是其周边人群最信赖的"广告渠道"。简言之,他们可能不会"自购",但必会影响、促生大量的"他购"。可以说,他们是摩托车品牌进入新行业的"群众基幢,是迅速撬动新市场的支点。
尽管,摩托车品牌、自行车品牌,在进入 电动车 市场时,其运营思路、策略上有所差异,但毫无疑问,"依托原有优势迅速突破"的愿望是相同的。不同的是,自行车品牌,大都在调整、改进、提升,主动打通与新老顾客的沟通渠道,积极地适应新市场的需求;而摩托品牌,则出于"自视甚高"或者某种顾虑,迟迟不见行动,"老顾客利用"上不作为,自然不能"影响一批、带动一批",反应到市场上,就呈现出业绩平庸或者"开不了张"。其实,只要"沟通从'新'开始",非但不会损害、贬低原有的摩托车品牌形象,反可顺势在 电动车 市场上建立起"大品牌、大实力、高科技、优服务"的优质品牌形象。摩托车品牌的高空媒体投放,远大于 电动车 、自行车品牌,巧妙策划,略加引导,极易形成"摩托车企业实力大于自行车、 电动车 企业"的心理暗示,而这种心理,正是影响顾客消费选择最重要的因素。针对可能换购 电动车 的原摩托车用户,"沟通无极限",不但可将自己的顾客牢牢团结品牌大旗之下,更可抢得先机,将其他品牌的摩托车用户收归门下. 维修配件http://www.xlgzj.com
名不正则言不顺 网点不共享
摩托车品牌进军 电动车 业,低调进入者多,更少有人会大张旗鼓的做招商,盖因原有的销售网络较庞大,且经销商大都财力雄厚,为 电动车 单独建立起一套销售网络,费钱费力,经销商不好找,还会给管理上增加成本、带来难度,因此,大多数摩托品牌,都希望借助原来网络进行 电动车 销售,那么在原来摩托车的终端店里,划出一片 电动车 展区,不就成了吗?!怪就怪在,有人到自行车店里买 电动车 ,到摩托车店里,买 电动车 的,少之又少!为什么?
其一,出于消费习惯。
到摩托车店里买摩托车,到自行车店里买自行车,摩托车、自行车这两个消费群体的购买意向、目的性,都非常明确,可谓泾渭分明、界限清楚。 电动车 界于摩托车、自行车之间,之所以,有人到自行车店里买 电动车 ,是因为自行车品牌推出 电动车 产品较早,自行车、 电动车 混营店较多,消费者要买某品牌 电动车 ,就要到该品牌的混营店去买,另外,很多专业的 电动车 品牌,网络建设初期也借用了自行车的网点,消费者已然形成习惯。当摩托车进入 电动车 业时,大批的 电动车 专营店、连锁店、品牌店已经建立起来,其终端包装越来越时尚、精美; 电动车 消费发达地区,大都有 电动车 一条街,或者 电动车 大经销商数家、十数家连锁店,选择余地更大、购买更方便,"买 电动车 ,就到 电动车 专营店、连锁店",已成消费主流,而摩托车专卖店,以"大"见长,网点上相对分散,数量上也远小于 电动车 店,店内一般只有单一品牌。两相比较,消费者会到哪里买?!除非该地区处于 电动车 发展初期, 电动车 专业店极少,除非消费者非**牌(摩托车品牌) 电动车 不买。 www.xlgzj.com
其二,出于消费心理。
顾客到自行车店,即使买最便宜的 电动车 ,导购也会将其视为"贵客",服务态度不由自主就会柔和几分、热情几分,作为顾客,亦获得了微妙的心理满足;而到摩托车店里,买 电动车 ,原本就有点"心怯怯",导购稍加"不爱搭理",如果再买便宜车,简直就要"自惭形秽"了,上帝的颜面何在?有心态好、主意正的,就要买**牌(摩托车品牌) 电动车 ,进店转一圈,摩托车展区大大的, 电动车 展区小小的;摩托车擦得锃亮,摆在那里,似模似样,气派十足, 电动车 灰灰的,缩在一角,身形小小,低人一等;再一比价格,最贵的 电动车 与便宜点的摩托车价格相差无几,任谁也觉得买 电动车 不划算。再转几圈,罢罢罢,不买了,走啦!
事实证明,经过全面调整、改进后,从店外形象、展区陈列、导购服务等销售的各个环节,重点突出 电动车 的地位后, 电动车 在销售额中的比例,会有明显的提升。简单得将 电动车 摆到原摩托车专卖店,并不能产生销量,但巧加利用,不难扬长避短,建立起"高人一等"又"亲切可人"的终端形象。现阶段,大多 电动车 品牌只能偏安一隅,做区域性名牌,与之相比,摩托车品牌,有着更广阔的销售网络,这一巨大优势,使得摩托品牌进军 电动车 业时,更有可能迅速做成更广泛意义上的名牌,但这一优势,并不能自动转化并发生作用,借船出海,重用现有网络,进行终端调整、改革,既适应市场需求,又引导消费走向,走出销售困境,并且建立起一种新的运营模式,摩托车品牌完全做得到。

www.xlgzj.com


天下谁人真识君 品牌不效应
电动车 正处在"谁都有机会"的发展阶段,一个甲地毫不起眼、销量廖廖的所谓"杂牌车",到乙地操作得法、摇身一变,就成了当地销量最高的"名牌车", 电动车 市场发展的不均衡, 电动车 生产企业实力所限,决定了其品牌打造不可能依靠大面积、高密度的广告轰炸做到"天下皆知",因此,先集中力量做区域品牌,是 电动车 品牌可能、可行的营销策略。与之相比,摩托车品牌拥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,按理说,其品牌效应将为新产品带来可观销量,特别在其摩托车产品风行的区域, 电动车 销量理应排行在前。然而,现实却是:非但不能位列前茅,反而挣扎在"半死不活"之间。难道,品牌效应不起作用了?症结在哪里?
品牌高知名度,产品低认知率,是"不卖货"的症结之一。
尽管风光不再、前途迷茫,但摩托车品牌中的大佬们,仍然有不容小觑的魄力,在高空媒体上大做广告、声名显赫,却绝少愿意从高额广告费中,拨出一笔来,宣扬一下"我们也有 电动车 啦!",甚至吝于在"**摩托车"后加上" 电动车 "三个字,这当然有通盘考虑与种种顾忌在内,但直接结果就是:已认知某一摩托车品牌的顾客中,有多少人知道它也出 电动车 了。知且不知,又谈何购买?
有品牌,无卖点,是"不卖货"的症结之二。

修理工之家http://www.xlgzj.com


在传播上,摩托车品牌采用高空媒体具多,形式更"品牌化",很少涉及具体而微的"实用价值",对于绝大多数非摩托车用户来说,对某一摩托车品牌认知,往往是"只知其名"。某个品牌,它代表着品质过硬,技术前进,或者实力雄厚,又或服务周到,以及其他?他们并不关心,更不会刻意"记得",这时,品牌等于名称,或者是一个符号,"知道"不等于"信任",更不等于"选你"。漠然点的消费者,事不关己,则"充耳不闻"、"视而不见",品牌印象更为模糊。 电动车 品牌无力"名满天下",他们渴望"迅速有销量、迅速赚钱",因此,在"卖什么?"上,认知更直接、清楚。事实证明:处于发展期的 电动车 行业,缺乏有品牌化运作意识、运作能力的厂家与商家,消费者心目也没有认同度高的"名牌"。我们曾戏谑,何谓 电动车 名牌?满大街跑得是谁,谁就是名牌!在此前提下,品牌形象号召力远弱于"产品功效",一定要给消费者一个有说服力的"实用价值",一个强有力的卖点,市场快速启动,才有可能!
当消费者有购买 电动车 的意向时,他们开始有意识关注 电动车 的相关信息,通过口碑、媒体、终端,收集他们需要的资料,很显然,他们首先会去了解市面上卖得最好的 电动车 品牌、车款,遗憾的是,摩托车品牌不在此列,再加上我们之前分析的"顾客不共享"、"网点不共享"等原因,口碑、媒体、终端各方面,都缺乏可供准顾客了解比较的足够的品牌、产品信息,消费者看不到"买的理由",在消费者打算购买产品的第一时间、比较阶段、决策之时,摩托车品牌都没能将自己的利好信息"及时送达",顾客不买帐,情理之中。走品牌化路线,是一定的也是必须的,关键是现实条件下,如何去巧妙打造品牌,把摩托车品牌的大帽子,直接架在 电动车 产品,未必行得通,反而可能挡住前进的视线。(责任编辑:admin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推荐内容